Thursday, September 6, 2007

News: (東方日報)功能消退擋不住發展洪流 麻風小城 衛土抗敵

-6th Sep 2007

人類史上有過不少集合了前人智慧結晶的偉大傑作,為當代帶來貢獻,甚至起了顛覆性作用,讓后世無數人的命運得以改變,變得更好。但隨著時代演變,它們卻因原有扮演的功能已褪色,而走向沒落。


在大馬,就有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城鎮,因失衡的計劃,畸型的開發,或人口的流失,被遺棄了。終久失修,人去樓空,連剩余的破舊建築物也可能從地面上被「抹掉」。

《東方日報》尋訪這些曾為大馬人做出偉大貢獻,但今天已瀕臨湮沒的城鎮,包括貢獻鐵苗的龍運鐵山、錫苗的林明、煤礦的煤炭山,以及最近因開始被拆除而引起人們關注的麻風病院社區雙溪毛糯。

《湮沒城鎮》系列將分開不同時段連載。讀者每閱一段,可以沉殿思考,才再繼續。首先登場的,正是近期成為新聞焦點的田園社區「烏托邦」雙溪毛糯。

雪蘭莪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已在月前被本地民間學者證實,該院在人類文明史及麻風病治療史上,都有非凡意義。若獲良好與完整的保存,后世人能從中學習它對世人帶來的教育意義;反之,只殘留依稀記憶。

該病院社區除了有重大醫學發現外,在歷史文化、建築學、城鎮規劃概念方面,其重要價值也是不可被忽略。

《東方日報》實地調查和向各方瞭解后發現,事實上,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的貢獻並不局限在本區域,而是涵蓋了全世界,但由于77年來未曾被大肆宣揚,以致其偉大貢獻鮮為人知。

社區如今剩300病患

再加上,隨著人類在1960年發明了由3種藥方組成的聯合化療(MTD),得以治愈糾纏人類數千年的麻風病,更中斷該病症的傳染性,令到「麻風」兩字不再可怕,全世界麻風病患人數也開始劇跌。

雙溪毛糯麻風社區從居住了逾2000名病患居民的頂峰時期,逐漸沒落至如今僅有約300名病患,許多特別供病人居住的小屋因而騰空,社區內的許多公共設施建築物,如福利機構、宗教場所及監獄等也停止運作。

瑪拉大學相中建校

正因為如此,該院極為重要的東院部分,在2年前被瑪拉工藝大學無聲無息地相中,通過地方政府將東院40英畝原屬衛生部的土地,規劃為該校校地,並敲定今年8月2日動工。

儘管衛生部和文化、藝術及文物部介入,要展延工程的進行,以便進行研究工作,來決定是否列為國家文化遺產,將具有歷史及文化價值的病院社區保留下來,但讓人遺憾的是,瑪拉工藝大學並沒有擱置建校工程,至今已3度強行展開拆除工作。

該院內具有象征意義的監獄,已有部分被破壞。每次拆除行動本報記者都趕到現場進行報導,見到民間學者和當地病患居民雖嘗試阻止拆除,卻無能為力。都得請求衛生部及文化部官員到來制止,而每次制止喊停后,過不久承包商仍會繼續發起再一次工程行動。

9月3日,該院3度遭承包商強行拆除后,文化部終于動用2005年保護法令第27條停工令,及第33條文暫時保護法令,對已再三漠視停工指示的承包商發出最嚴厲警告。法令有效期限是90天,觸犯者可面臨最高5萬令吉罰款或5年監禁,或兩者兼施。

無論如何,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已消退的功能,及廣大群眾對該院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導致保留該院社區的力量變得單薄,可能更多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將夷為平地。

Source: 東方日報

News: (東方日報)雙溪毛糯麻風病院功成身退?

-6th Sep 2007
雙溪毛糯麻風病院裡,社區監獄雖有重要象征意義,但由于早已被廢棄,于是成了拆除行動首個目標。圍牆已倒,屋瓦沒了,拄著拐仗的病患居民慨嘆何時會拆到他的家?圖片右上角可隱約看到推倒建築物的「怪手」。 -詹華祥-

從肩責重任.到回歸平淡

1923 白人醫生特拉維斯在新加坡的熱帶醫學大會上,提出以開明政策創造一個「近乎自供自足的社區」,以改善麻風病患生活條件。

1930 西院和東院建竣,雙溪毛糯麻風病院于8月15日正式成立,成為當時英殖民共和聯邦國家最大、設施最先進的麻風療養院和研究中心。

1935 發行只限院內流通的紙鈔,檢驗紙鈔會否傳染疾病,直至1938年停止發行。

1936 配合病患人數日益增加趨勢,最后階段的中院部分工程展開,以增加更多房屋。

1946 第一個有效治療藥物Dapsone(DDS,氨苯(石風))開始投入治療麻風病。

1948 在雙溪毛糯院內初步發現麻風桿菌已變種,開始對Dapsone產生抗藥性。

1964 該院與英國倫敦的醫藥研究院合作,使用試驗老鼠經過1年研究后,在該院發現有抗藥性的3名病人,證實了對Dapsone的抗藥性。

1969 百年歷史的檳城木蔻山麻風病集中營的315名病患,大規模遷移至雙溪毛糯,前者于較后關閉。

1976 發現首宗原始耐藥。雙溪毛糯的動物之家被用來進行腳墊調查,這是第一次在亞洲進行。

1981 雙溪毛糯麻風病院與英國醫藥研究院的14年合作計劃,共在多份醫藥和科學刊物發表了約百份研究報告。

1981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使用Dapsone、Rifampicin和Clofazimine 3種藥物組成的聯合化療,成功解決麻風桿菌對單一藥物治療的抗藥性。麻風病變得容易治愈,病患人數開始劇跌。

面對拆除命運

2007

7月10日本地古跡研究學者林永隆以個人名義,致函文化、藝術及文物部、衛生部、雪州衛生局及高教部等單位,要求整體保留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為古跡,並說明其保存價值。較后衛生部長宣佈成立跨部門委員會研究。

7月22日古跡保護機構執行主任伊麗莎白卡多薩在《新海峽時報》發表「There's Hope for The Valleyof Hope」。

8月12日隆雪華堂青年團率團前往該院進行實地考察。8月13日瑪拉工藝大學承包商首度展開拆除工作,東院監獄成為首個下手目標,導致病人和學者不滿和擔憂。

9月3日該院3度遭承包商強行拆除后,文化部動用2005年保護法令第27條停工令,及第33條文暫時保護法令,對漠視停工指示的承包商發出最嚴厲警告。法令有效期限90天。

從與世隔絕到開放

這個特別功能社區成立于英殖民時代的1930年8月15日,當時被稱為The FederalLeper Settlement at Sungai Buloh,1965年改名為雙溪毛糯麻風病院。

它在1 9 6 9年被我國政府重新命名為「國家麻風病控制中心」(Pusat Kawalan KustaNegara)。

整個病院社區佔地562英畝,分為西院、東院及中院3個部分。最早的西院于1929年建竣,由病房和行政區組成,該病房是專門安置失明、殘障等情況嚴重的病患。

東院于1930年建成,主要是讓已痊愈或情況不嚴重的病患居住的場所,中心地帶集中了民眾會堂、學校、福利機構、宗教場所及市集等建築物,供居住的小屋則圍繞中心地帶而建。

中院是1936年興建,主要為配合當時病患居民人數劇增的需要,而興建更多房屋。

整個病院社區處在森林和山區等天然屏障內,與世隔絕的環境,早期要從外界出入該院須經過特別通行,后來才隨著當地交通設備的發展與時代改變,開放讓外人自由出入。

但迄今真正被允許在社區內居住的,主要還是麻風病患或其家屬。

希望之谷:兼顧病患生心理

雙溪毛糯麻風病院興建于1930年,是當時英殖民和共和聯邦國家中最大、最現代化的麻風病療養院,佔地562英畝的病院社區,涵蓋了醫院、病患住所、小鎮、農場及森林區。

古跡研究兼現代建築學者林永隆向《東方日報》說,該病院社區的設計概念來自白人醫生特拉維斯,從該院區如今的保留情況,還能從中發現它每個部分都經過周詳計劃來興建,堪稱為「偉大傑作」。

所謂周詳設計,包括選擇了雙溪毛糯這個策略性地點、兼顧了病患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需求,以及當地每間建築物的存在與規劃,都有其深意和作用,帶出的教育意義尤其值得讓后世更進一步研究。

由于這座病院社區讓許多麻風病患從此重獲新生,它也被稱為「希望之谷」。

林永隆說,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成立前,當時馬來亞半島也有其他麻風病患收容所,用以將病患從人類社會隔離在收容所內。「但,這些收容所的設施及治療都不理想,導致病患無比的痛苦,甚至須長期依靠吸食鴉片麻醉自己才能過活。」


從事種植活動 病患經濟來源-6th Sep 2007

隨著麻風病治療的突破,如今在大馬就算感染了麻風病,也能在簡單的療程下得到治愈。


若說起雙溪毛糯麻風病院, 或許還有許多人不認識它,但是,若說起雙溪毛糯的著名售賣盆栽、草皮及橘子等植物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

這個靠近雙溪毛糯醫院的著名植物買賣地點,正是在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社區內。

每間小屋四周,都保留了土地的設計特質,在超過70年前這裡設立麻風病院時,它的社區規劃模式,就是特別顧及麻風病患的心理和生理層面的需要而設計,讓在這里居住的居民能從事種植活動。

在病院社區已開放的今天,種植行業也成了病患居民的主要經濟活動,瑪拉工藝大學的發展計劃,導致在東院居住的40多名病患居民受到最直接影響,因為投入畢生心血的種植和居住多年的環境,即將因而讓路搬遷。

社區五臟俱全 病患自治管理-6th Sep 2007

雙溪毛糯麻風病院曾是一個自給自足、沒有藩籬、沒有圍牆的社區, 也是病患離鄉背井后的家園,在1935年時還一度發行只限在院內流通的紙鈔,長達3年。


社區裡具備的各種設施,包括宗教場所、福利機構及公共設施等,成功讓病患能自治管理,並在健全環境下生活,多元種族共存的和諧社會,也在這里獲得實現。

設施失修

無論如何,病患人數逐年減少的趨勢,導致如今許多小屋出現空置,許多具備各種功能的公共設施因而荒廢,在年久失修情況下變得陳舊不堪。

原有功能逐漸消退,讓失色的雙溪毛糯麻風病院,需要找到重新定位的價值。

民間學者努力讓該院的保存價值浮上台面之際,瑪拉工藝大學的發展計劃是否有辦法與文化遺產的保留並存?應該是值得當局參考方案,但近期的事態發展似乎不樂觀。


Source: 東方日報

News: (NST)Three ministries to resolve leprosy settlement issue

2007/09/06

KUALA LUMPUR: Three ministries are to discuss together a solution to the Sungai Buloh Leprosy Settlement issue.

The three ministries involved are the higher education, health, and culture, arts and heritage.

Culture, Arts and Heritage Minister Datuk Seri Dr Rais Yatim said yesterday the secretaries-general of the ministries would meet to thrash out the issue tomorrow.

They will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at least preserving the mosque, church and the prison precinct at the site.

"A solution will be presented to the cabinet next week."
Rais told the New Straits Times: "We don’t want to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 in building the medical faculty.

"However, we have due respect for the wishes of families as well as the Health Ministry to preserve structures that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We can’t preserve everything as we want to develop the place as well."

In the meantime, he said, the cabinet agreed yesterday that no statements should be made about the issue until the meeting is held.

Last Sunday, UiTM, which had started demolishing some of the buildings on the site, was served a stop-work order by National Heritage Commissioner Datuk Prof Dr Zuraina Majid.

By then, however, four of the abandoned chalets had been torn down and the roofing on several other buildings removed.

UiTM had said that something "fishy" was going on as it had gone by the book in demolishing the buildings, which it said had no heritage value.

Source: NSTonline